从实践中认知精益与六西格玛管理 爱波瑞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高级顾问 邱杰这些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有幸深度的接触了精益和六西格玛这两种管理模式,并且亲自参加了两种管理模式在制造现场的推广与应用。也时常听到人们提及对两种管理模式孰优孰略的种种争论,我向来不赞成把任何一种现有的管理模式当成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只是工具,其作用在于应用者,不在于工具本身。在此也想对两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1、从历史角度看 精益在国内其实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学习TPS的风潮.但是后来逐渐地被淡化,剩下一些像5S,TPM,流线化布局,看板等被肢解后的零碎模块,被不明就里的人们盲目地推崇,甚至遗忘了这些模块的终极目的和有用功效。而TPS在人们的脑子里逐渐形成支离破裂的理念而丧失了作为完整变革系统的一个过程而逐渐势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实TPS历经近60多年的进展,很多原始阶段早就在丰田跨越过去了,而现今很多企业尚处在原始阶段,对丰田历史的沿革并不了解,假如只是简单复制TPS的框架与成果,那就意味着走丰田的老路,当然会产生很多问题和迷茫了。有时候连从丰田出来的顾问也没有彻底理解精益的原理,完全是师傅带徒弟的做法,抱着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执着精神一丝不苟地试图复制丰田之路,当然有时会感觉是在刻舟求剑。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六西格玛在国内制造行业大行其道,六西格玛管理学也变得日臻完善。六西格玛起源于TQM,在业务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质量和效率的问题总是如影相随,而传统的六西格玛改进模型DMAIC面对那些与库存、时间、效率相关的问题总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随着六西格玛的深化进展,精益的理念和工具逐渐被列入六西格玛新的模型中。从前几年GE公司提出了精益六西格玛的结合,到摩托罗拉大学专门开办精益六西格玛结合讨论院来深度探讨两种管理模式的融合与借鉴,导致了精益再度被提起。然而精益和六西格玛的结合更多只是借用一些TPS的工具和理念,谈不上真正TPS的体系的建立。 但正是因为这些初级的融合,才让精益重新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而从管理学角度再次探讨TPS作为一种管理模式逐渐又形成了气候。2、从社会进展需求看 上世纪70年代处于计划经济阶段,人们对质量的需求还因为物质缺乏而相对滞后,因此允许并接受不良品成为可能.而进入80~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人们对质量的要求几乎可以等同于可靠性性能及社会的责任,这个时候六西格玛适时的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