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教师的归属感、认同度和职业活力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集团化不是将集团内的优质教育资源稀释,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使集团内的优质学校在充分发挥辐射作用的同时,能够向新的高度攀升,并使集团的整体教育水平都能达到甚至超过原有优质学校的水平。可以说,从集团化学校中的牵头学校派出优质的管理团队和骨干教师,对实体化合并的新建校区或联盟学校作单向的输出,是较为常见的做法,然而双向的流动却普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集团化办学中还存在因行政的推进,忽略或扼杀教师主观感受问题,如教师的归属感、认同度、职业活力和潜力问题等,而这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事实上,这正是导致集团化办学中“融而不合”“集而不团”现象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现象又无形中造成了教师更为负面的主观感受,这种恶性循环的现象造成很多集团化办学中的资源严重消耗和文化困境,导致了只追求形式上的“大跃进”的集团化。对集团化办学中师资的深度融合,我有如下的思考: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根源在于优质师资的匮乏。全国各地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以缓解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为目的的名校集团化战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要真正解决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必须落实到教师素质的提升上来。在名校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如何通过深度融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是缓解现阶段教育矛盾的根本之道,同时也是提升名校集团办学品质的关键。教育的均衡从根本上来讲是实现师资的均衡。集团化不能仅是名称与校牌的统一与融合,更应当是师资队伍的深度融合。从内涵上,它是指师资的联合体,强化集团校一体化的概念与意识。从外延上,它是指师资的统一配置、师资的合理流动、师资的科学考核评价等多方面的总和。一、是单向输出还是双向流动深度融合,首先取决于师资流动的质量。关于集团化办学的师资流动,我们需要从流动主体、流动类型、流动方向等至少三个层次来思考。1. 流动主体。应该包括中层以上干部、名师、骨干教师、2-5 年的教师、见习教师等多个教师群体的流动。在我们的固有观念中,认为流动的主体应仅限于中层以上干部和名师、骨干教师,但从深度融合和一体化思维的角度思考,还应包括青年教师和新入职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受真正培养人才的理念驱动,力求使各个层面的教师的素养都可以得到提升,而不仅仅限于精英群体。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