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毒持效"的雷公藤菌质新药材研制可行性讨论报告 一、选题的必要性本项目拟应用药用真菌新型固体发酵工程研制“减毒持效”的雷公藤菌质新药材。讨论内容包括:药用真菌对雷公藤的固体发酵;以药效(包括毒性)为指标对雷公藤发酵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比较,确定合适的发酵终点;通过谱效关系分析确定菌质中药效物质基础。雷公藤为卫茅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全株,别名黄藤木、断肠草和红药。性味苦,有大毒。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我省萍乡、武宁、遂川均有野生以及大面积人工种植.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对雷公藤的讨论非常重视,从临床、基础、化学、制剂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讨论,对雷公藤药理作用的讨论表明,雷公藤具有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生育等作用。目前雷公藤在我国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和活跃,广泛应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银屑病、肾炎、肿瘤、器官移植等 50 多种疾病,是国内首选的免疫抑制剂。尤其作为我国独创的一种抗风湿病药自 20 世纪 60 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以其见效快、疗效确切而倍受青睐,但其临床毒付反应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药物,主要表现在生殖毒性、肾毒性、血液系统毒性等。针对雷公藤的毒付作用,有学者试图用雷公藤与中药复方联合应用以对抗雷公藤的毒付作用或通过采纳剂型改良等以减轻毒性,但迄今临床上尚缺乏对雷公藤毒付作用进行拮抗的有效办法,也缺乏高效低毒的雷公藤制剂.这种状况严重限制了雷公藤的广泛应用和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急需研发 “减毒持效”的雷公藤新药。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庄毅教授及其科研小组独创了一项使药用真菌与其它植物类药材间的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中药生产工艺,它是根据中药被某些真菌污染霉变(发酵)后引起中药药性药效变化的原理,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人工严密控制条件下以有益的药用真菌如灵芝、槐耳等对中药进行发酵,产生的菌丝体发酵物质(简称菌质)将赋有新的成分与药效,该药性菌质是人工制造的新药材,这就是药用真菌的新型(双向型)固体发酵。菌质按新药审批办法规定可研制成一类新药材,用它提取成分的制剂属中药一类新药,著名的中药神曲即是双向型固体发酵的雏形。目前药用真菌新型固体发酵工程在理论和工艺上许多问题已基本解决。用该技术研制的 650、651、652(槐耳菌在中药上进行发酵后的药性菌质)等新药比槐耳菌质(国家中药一类新药)有更好的药效。一般来说,药性菌质比发酵真菌的子实体或药性基质(原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