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研室基于课程整合的临床医学教学总结 一、基础临床医学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一)基础和临床医学相脱节、分离目前医学教学模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与临床教学相互脱节,各医学学科的老师仅教授自己负责的学科的知识,有的老师甚至仅仅只去了解和掌握自己学科领域的内容,没有广泛地去主动学习与自己学科相关的其他医学知识,即基础课老师与临床课老师在教学上的沟通与合作少,甚至根本没有沟通,基础学科老师由于长期的只讲授理论课,导致缺乏对临床相关知识的丰富、了解与延伸;临床课老师在长期繁重的医疗工作压力下,也渐渐失去了来自基础理论知识的有力支撑、深化和充实,因此出现前期基础与后期临床分离,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状况,这种相脱离的状况偏离了医学的教育宗旨,对医学教育质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二)基础课程繁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受到影响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化进行,许多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几乎所有医学课程的课时也在减少(现约为 20 世纪 80、90 年代的 23,每节课的时间也在减少),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却在增加。我国医学教育目前仍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为主,各学科的老师强调本学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导致教学内容和新课程不断增加,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学生自学时间减少,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育.学生学业负担过重,造成对所学知识加以认知重组的自学时间减少,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数太多、其他课建设不足和选修课结构不十分合理现象,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三)重理论轻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晚由于医学教育中基础与临床老师缺乏沟通与合作,而且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循序渐进式教学法习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育,学生只看重基础理论知识,看重考研和医师资格考试的分数,导致接触临床晚,实践能力低下、临床经验过少,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医学生毕业后(甚至是博士和硕士)不能很好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不会看病的年轻医生不在少数。在我国,医学院的学生通常要学习 2 年左右的基础医学课程,才能进入临床进行见习和实习,接触临床的时间较晚,这就与医学教育的“四早”目标违反,即早期接触医疗服务对象、早期熟悉医疗工作环境、早期参加医学科研项目、早期深化医学专业领域。美国哈佛医学院一年级学生就要学习会见病人,设置病人/医生关系课程,贯穿整个 4 年,就是为了让学生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