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题型《工艺流程题解题技巧点拨》一般来说,流程题只有两个目的:一是从混合物中分离、提纯某一物质;另一目的就是利用某些物质制备另一物质.一、对于实验目的为一的题目,其实就是对混合物的除杂、分离、提纯。当遇到这一类题时,要求学生一定要仔细在题目中找出要得到的主要物质是什么,混有的杂质有哪些,仔细分析当加入某一试剂后,能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了什么产物,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杂质除去.只有这样才能明白每一步所加试剂或操作的目的.这里特别提一提蒸发与结晶 。蒸发与结晶方法都可以将溶液中的溶质以固体形式析出,具体采纳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溶质的溶解度。有的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较大,如 NH4NO3、KNO3等物质,在蒸发过程中比较难析出来,所以要用冷却法使它结晶。而有的物质它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较小,如 NaCl、KCl等,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 Ca(OH)2要使它们析出较多固体溶质时,则要用蒸发浓缩的方法.例如 NaCl 和 KNO3 混合溶液,假如将混合溶液蒸发一段时间,析出的固体主要是NaCl ,母液中是 KNO3 和少量 NaCl 。假如将混合溶液加热后再降温,则析出的固体主要是 KNO3 ,母液中是 NaCl 和少量 KNO3。假如是除杂,杂质所含的量比较少,一般是让主要物质析出来.如 KNO3溶液中含少量 NaCl,常用升温冷却结晶法,再经过过滤、洗涤、烘干(不同的物质在烘干时实行的方法不同),就可得到 KNO3固体了.假如 NaCl 溶液中含少量 KNO3,则用蒸发浓缩结晶法。,这种方法一般要经过趁热过滤才能得到主要物质,主要原因是假如温度下降,杂质也会以晶体的形式析出来。二、对于目的为制备某一物质的流程题,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题目目的是制什么物质,从题干或问题中猎取有用信息,了解产品的性质。只有知道了实验目的,才能非常清楚的知道整个流程的意义所在,题目中的信息往往是制备该物质的关键所在。而产物假如具有某些特别性质(由题目信息获得或根据所学知识推断),则要实行必要的措施来避开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其它杂质。一般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⑴ 假如在制备过程中出现一些受热易分解的物质或产物,则要注意对温度的控制。如:侯德榜制碱中的 NaHCO3;还有如 H2O2、Ca(HCO3)、KMnO4、AgNO3、HNO3(浓)等物质.⑵ 假如产物是一种会水解的盐,且水解产物中有挥发性的酸产生时,则要加相对应的酸来防止水解。如:制备 FeCl3、AlCl3、MgCl2、C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