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职业危害防止和管理第一节 职业卫生概述第二节 职业卫生法规原则体系简介大纲规定:职业危害防止和管理。运用职业危害原因的辨识原则和评价措施,检测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原因 , 设置职业危害警示标识,告知和申报职业危害,建立职业卫生档案,采用职业危害防护控制措施,选用个体防护装备,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本讲要点:1 、职业性有害原因 2 、职业卫生的法规原则体系 内容讲解:第一节 职业卫生概述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一)职业卫生《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 15236--)中对职业卫生的定义是: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原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其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用的对应措施。(二)职业性有害原因1·生产过程。指按生产工艺所规定的各项生产工序进行持续或间断作业的过程,它随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而变化。2·劳动过程。指在按生产工艺所规定的各项生产中,从事有目的和有价值的职业活动过程,它波及针对生产工艺流程的劳动组织、生产设备布局、作业者操作体位和劳动方式,以及智力和体力劳动的比例。3·生产环境。指作业场所环境,包括按工艺过程建立的室内作业环境和周围大气环境,以及户外作业大自然环境。4·工作场所。也称作业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5·职业性有害原因。也称职业性危害原因或职业危害原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多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原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原因。6.职业性有害原因分类(1)按来源分类多种职业性有害原因按其来源可分为如下三类: (生产过程、)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原因① 化学原因。包括生产性粉尘和化学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例如矽尘、煤尘、石棉尘、电焊烟尘等。化学有毒物质,例如铅、汞、锰、苯、一氧化碳、硫化氢、甲醛、甲醇等。② 物理原因。例如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③ 生物原因。例如附着于皮毛上的炭疽杆菌、甘蔗渣上的真菌,医务工作者也许接触到的生物传染性病原物等。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原因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② 精神性职业紧张。③ 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妥。④ 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⑤ 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原因① 自然环境中的原因,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