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几点缺陷 摘要:我国的民营企业分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私营企业”这个概念由于历史原因不易摆脱卑视色彩,无论是私营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雇员或者有意推动私营企业进展的社会工作者,都倾向于使用中性的“民营企业”这个名称,这就使“民营企业”在许多情况下成为私营企业的别称,而本文也认同这种说法。本文的民营企业的界定主要是在于它的狭义的含义。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部控制 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是以专业管理制度为基础,以防范风险、有效监管为目的,通过全方位建立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生产经营业务过程而形成的管理法律规范。内部控制是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实行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我国中小企业进展迅速,但内控管理不容乐观。中小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优化控制环境,明确控制目标,改善控制技术,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本文就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浅薄的分析,具体如下: 1.制度基础薄弱制约着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 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和贯彻。它涵盖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民营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养和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哲学、经营观念,民营企业各种规章制度、信息沟通体系、业绩评价机制等。在我国,目前作为控制环境重要环节的公司法人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在对企业的改制过程中,运作不太法律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被扭曲。职工大会流于形式,监事会的权力虚置,监督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导致内部控制效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很多企业过多地关注企业的形象设计、品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