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堂学生参加意识的培育【内容摘要】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是否能让的学生真正参加到教学中来,发挥其主体地位,使一堂课能够体现动与静、张与合的有效结合。作为老师,不能总是做教学的“主演”,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加,老师更要做教学的“导演”, 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老师“教"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重视课前预习,预设学生参加意识;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参加意识;三、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加意识;四、完善作业练习,增强课后参加余味。【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参加意识课堂教学,顾名思义教与学两者缺一不可。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以满堂灌的方式进行。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思想品德学科老师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相互活动,作为老师不能总是做教学的“主演”, 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参加,老师更要做教学的“导演”,高度重视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把传统的老师“教”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使教育成为一种十分重视学生个性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培育学生的参加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加情况不容乐观,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1.课堂参加形式化。有些思想品德课堂看似人声鼎沸,喧闹非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参加而参加.尤其是一些公开课,老师就好比导演,教案仿佛“剧本”,学生是否参加或参加多少则应视“剧本”需要而定。2.参加学生固定化。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参加面往往比较狭窄,积极参加的总是那么些人。一个班级中程度稍差的同学往往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大多数时间里则无动于衷的“隔岸观火者”。久而久之,那些被冷落的学生对课堂参加的情绪会越来越低,甚至会对课堂参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对思想品德学习失去兴趣。3.参加层次表面化。有许多思想品德课堂,虽然参加面较广,但一堂课中,往往以局限在“老师问学生答”这一形式中.有时老师还为了学生的回答与自己预设的答案不太一致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