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就是老师有目的地培育学生品德的活动。2.德育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进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划要求,也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3。知行统一原则:进行德育,既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把提高思想认识与培育道德行为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人。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既要坚持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又要辅之以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5.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在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严格的、坚持不渝的要求,又要尊重、爱护和信任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品德。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老师在德育工作中要组织和培育好学生集体,依靠和通过集体对其成员发生教育影响,使学生集体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老师在对集体进行教育的同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7。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思想状况及具体教育情境提出具体的教育要求,选择恰当的内容和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在德育过程中,老师必须主动地协调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使之步调一致,前后连贯,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朝着统一方向进展。9。学科性德育课程:又称认知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直接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道德及思想政治的知识、观念、理论,以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认识、观念、理想乃至道德情感、意志、行为习惯的形成与进展的正规课程。10.活动性德育课程:又称“经验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或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增进学生的道德认知和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11.情感陶冶法: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环境建设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积极影响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12。榜样示范法:教育者运用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