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荒原》的“荒原意识”摘 要摘要:《荒原》是英国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的代表作,是象征主义的顶峰之作,也是 20 世纪西方现代诗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在西方文明的长河中,虽然物质生活充裕,但精神十分贫乏,西方文明走向了精神死亡。《荒原》表现出现代人过着堕落与死亡的生活,情欲横流,必然糟至毁灭,西方文明已经变成了精神的荒原。从《荒原》中了解托马斯·艾略特在面对西方精神文明世界堕落和停滞时期,是如何以鲜明的形象并借以暗示联想以及用典与神话原形引用来表达揭示西方精神文明世界荒原的“荒原意识”。【关键词】 艾略特 “荒原意识”绪论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是英国非常著名现代派诗人和文学评论家, 1948年凭借诗歌创作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荒原》被大家视为 20 世纪西方现代诗歌文学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全诗一共 434 行,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死者的葬礼”;第二部分为“弈棋”;第三部分为“火诫”;第四部分为“水里的死亡”;第五部分为“雷霆的话”共使用了七种文字和大量的典故,它的包容性不可谓不广。诗人笔下的“荒原”满目荒凉:土地龟裂,石头发红,树木枯死;荒原人们精神恍恍惚惚,死气沉沉,显示了现代世界中的精神文明危机,现代人类精神文化的灭亡及拯救。《荒原》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超过了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非常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真探究的作品。本文将从诗歌“荒原意识”在文中的展现、“荒原意识”形成的原因及影响、“荒原意识”为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诗歌《荒原》复杂晦涩的主题内涵及其意义,以展示诗歌的复杂性,和“荒原意识”的重要意义。 一、《荒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一)英国所处的时代背景 托马斯·艾略特 1914 年到伦敦,在英国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于 1927 年成为英国公民。因此,在文学史上对他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有不同的看法。托马斯·艾略特定居伦敦后,结识了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并从事诗歌创作,庞德帮了艾略特很多忙。《荒原》恰逢诗人托马斯艾略特所处的时代,表现了诗人在精神文明世界中的失败。春去秋来,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大自然的循环在“荒原”中杂乱无章。时间的倒转对自然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破坏,很难延续拯救与重生的神话。为什么诗人如此失望?为什么春天的四月在诗人的作品中成为“最残酷的月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数的生命变得不完整,无数的家庭变得支离破碎,战争不仅使人们缺乏物质,而且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