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 政府及非营利部门中由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取代传统人事管理正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管理新潮。公众对公共部门期望的增高、私人企业革新成就对公共组织的压力和示范效应、大众传媒普及和日益增长的监督作用等,都成为公共组织改革的主要动力。非营利组织作为公共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力资源管理也日益受到关注。对于以专职人员与志愿者并存为特色的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讨论与应用已经成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章在介绍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非营利组织的要素构成中的人力资源内涵,强调了作为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构成的最重要的特征的专职人员与志愿者的二元结构,分析了志愿者与受雇的专职人员之间的区别,重点介绍了志愿者的管理的不同模式与主要激励方式.在借鉴一般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基础上,全面分析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和方法。最后,探讨了完善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宏观环境和改善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开发状况的可能途径。 第一节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8.1。1 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在影响一个国家社会和经济进展的三大类组织—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之中,企业是经济组织,其职能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政府所拥有的是社会管理的职能,非营利组织实施的是社会服务的职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均称为公共组织.本章主要以非营利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为讨论对象。讨论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首先要分析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作为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部分相同的特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效对公共组织产生压力和示范效应。在管理过程中都包含“入口"、“在职”、“出口”三大环节,设立组织竞争、激励、开发、保障等管理机制,以及人员聘用、选拔、考核、奖惩的一些具体管理措施、方法和技术等。与此同时,由于公共组织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它又有区别于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独特性①。 (一)公共性 公共性是公共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特性。公共组织是为适应社会公众自我管理需要而产生的组织,因而其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种着眼于社会全局的 “公共性”特征和“社会性”管理内涵。随着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大量的社会职能从政府转移出来,交给非营利组织来承担,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共性特征将更加突出。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