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教学目的:1。了解特质-—因素理论,熟悉克鲁姆波特的社会学习理论,掌握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和施恩的职业锚理论;2.了解金斯伯格、施恩的职业生涯进展阶段理论,熟悉舒伯的职业生涯进展观,掌握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进展阶段理论和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3、理解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教学重点: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进展阶段理论;加里·德斯勒职业生涯五阶段的概括教学难点: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内在结构关系;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管理模型教学方法与手段:老师讲授为主,穿插一些课堂讨论与个别提问第一节 职业选择理论一、特质—因素理论 (一)起源和进展 帕森斯 Frank Parsons “职业指导之父”:职业选择的“ 三步范式” 法 威廉斯 Williamson :“Trait—Factor Theory” ,职业生涯管理中的奠基理论(二)理论核心:人与职业之间的匹配 (三)理论前提 1. 人各有特性且可被测量2。 每个人的独特特质又与特定的职业相关联 3。 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 4。 人的特性与职业匹配程度与成功相关 (四) “三步范式”法强调人在职业选择中必须做到: 1. 了解自身的天赋、能力、兴趣、志向、资源、限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 2。 对不同行业工作的要求、成功要素、优缺点、薪酬水平、进展前景及机会有明确认识 3. 在这两组要素间进行最佳匹配 (五)职业选择中的常见问题 1. 没有选择 2。 不确定的选择 3。 不明智的选择 4. 兴趣与能力相矛盾 二、人格类型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 John Holland 创立: Career Orientation Theory,也称职业性向理论、人职匹配理论。 (一)理论假设 1。 大多数人的人格类型可归为六种人格类型中的一种 2. 现实中存在相应的六种环境类型 3. 人们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 4。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个性特征与环境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的匹配 霍兰德认为,同一类型的劳动者与职业互相结合,便能够达到适应状态,其结果是劳动者找到适宜的职业岗位,职业岗位获得了合适的人才,劳动者的才能与积极性便得以很好发挥。1. 实际型/现实型(Realistic)这种类型的人会被吸引去从事那些需要一定的技巧、力量和协调性才能承 担的职业。如森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