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战略初探佘雪锋上传时间:2024-10-18 8:46:00《商业时代》2024 年第 25 期内容摘要:国际分工已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与机制,探讨加工贸易进展面临的原产地规则、加工增值率增长缓慢和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加工贸易战略调整的方向在于立足中国静态比较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努力制造动态比较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关键词:产品内分工,加工贸易,原产地规则 产品内分工概念 “ 产品内分工” (intra-product specialization) 是指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中 不同工序、不同区段、不同零部件在空间上分布到不同国家,每个国家专业化于产品生产价值链的特定环节进行生产的现象 ( 田文, 2024) 。从某种意义上 说,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 ( 生产环 节 ) 之间的国际分工,其实质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 , 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完成。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被用来解释产业间分工现象,对于产品内分工该理论依旧适用。假如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产品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产品的价值链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劳动密集环节、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三种,各国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环节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并相应占据产品价值链上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高越,2024)。产品内分工既可以通过横向扩展方式来实现,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又可以通过纵向延伸方式来建构,表现为处于不同进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 可用通过一个简单的 2×2 模型说明产品内分工产生的原理。假设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资本较丰裕,乙国劳动力较丰裕。假定 X 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它的生产需经 X1、X2 两道工序完成;X1 是劳动密集型工序,X2 是资本密集型工序;不考虑服务成本。在工序空间上不可分离的情况下,无疑 X 产品将在甲国生产;而在国际产品内分工情况下,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不同要素密集度的工序会被安排在具有相应比较优势的国家进行。因此 X1 工序将在乙国进行,X2 工序将在甲国进行,X 产品最后的组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