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_第1页
1/21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_第2页
2/21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_第3页
3/2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讨论所 X 岩贵 陈晓燕 发布时间:2024-01-11《世界经济讨论》2024 年第 10 期摘 要:本文论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作者对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两个类型的全球商品链进行了补充,将两类商品链扩大为三个类型的商品链。这一结论有助于我国制定更细致更符合产业实际的外资政策。论文指出,在三角生产关系条件下,以投资自由化政策放任 NICs 对我国进行 FDI 是不正确的。论文指出进展中大国进行重要产业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合理性,并以全球价值链理论为借鉴,认为我国仍需跨越传统的产业思维以便今后全面和真正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论文还把前人的“6+1”修正为“7+1”。关键词:全球价值链理论,中国制造,三角生产关系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可以说是 20 世纪 90 年代兴起的一种特别的产业理论。说它特别,是因为这是一种关于跨国公司组织国际生产和分工的理论,它至今还没有整体地进入学者们心目中的当代跨国公司新理论中,也尚未进入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中。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理论对于进展中东道国却蕴含着头等重要的企业战略意义和国家产业政策意义。正因为如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的关系作一番陈述。 一、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既有主要理论 1.波特和科古特的价值链概念 价值链概念最早见波特(Michael K.Porter)1985 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价值链指的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相互连接的诸环节,包含商品(或服务)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料到最终消费品的一切环节(阶段)。诚然,波特也没有说这个价值链只适合国内企业。因此,读者也可以得出结论:波特的价值链概念在《竞争优势》一书中就隐含着全球化条件的假定,他的价值链概念也包含全球价值链的意义。 同样在 1985 年,科古特指出:“价值链基本上就是技术与原料和劳动融合在一起形成各种投入环节的过程,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后完成价值循环过程。”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概念相比,科古特的上述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概念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因而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形式有重要的作用。 不过,对全球价值链理论形成影响很大的学者之一仍然是 M.E.波特。因为波特于 1990 年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petitive Advan...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1001 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制造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