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保罗·威利斯的《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 这句带有强烈偏见色彩的俗语,在世界的中国,世代流传,经久不衰。自古至今,大多数底层阶级的后代继承了父辈的辛苦,而上层阶级那么富者恒富。世界关于阶层代际流动的观察,与西方学者威利斯的社会结构再生产的观点不谋而合。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伯明翰学派文化讨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其 1977 年的作品《学做工: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更被誉为是 20 世纪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的经典。威利斯秉着多学科后学科时代的精神,基于扎实的田野工作,进展了批判性民族志的实践。田野工作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加方式,猎取第一手讨论资料的过程。《学做工》正是一部田野调查式的民族志著作,由保罗·威利斯在三年的时间里,通过密集的参加式观察和访谈,描绘了汉默镇的孩子们在 1972 年到 1975 年间的一连串故事,以与后续 12 位主人公的最终命运。威利斯本人也来自于工人家庭,理解这个阶层的文化与困扰,其论点和论据充满原生阶层感同身受的说服力。时至今日,《学做工》中的许多社会现象,在中国表现得淋漓尽致。毋须置疑,中国逐渐出现社会流动性减弱的问题,绝大多数工人阶级的子弟选择了子承父业,再次成为工人阶级。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主动选择。工人阶级群体,比如中国的农民工群体,存在着一种“自我诅咒〞效应。这从文化上限制了他们后代的向上流动,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在校园中,总有一批大哥,他们蔑视规那么,成绩极差,喜爱飙脏话和打架,却因此成为校园里的传奇人物。学校是极权制度,学生们行为受到压迫,大哥们的反权威行为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对抗构成响应。调查显示,这些大哥们大多出自工人阶级家庭,具有对抗权威的习惯。这些习惯,往往来自于他们的原生家庭的文化传承。他们的父辈因为各种压力,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对抗——说粗话,戏弄他人,破坏规章制度,嘲弄权威……他们喜爱迟到早退,消极怠工,以显示自己的时间自己主宰,抵消了必须按时上班带来的不快。他们嘲笑纯理论,认为实践出真知。他们没意识到,这些束缚他们自己向上提升的性格缺陷,被悄然复制到他们孩子的身上。相比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