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承认,两会结束后,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当中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敏感。这无疑是导致股市加速调整的主要原因。为此,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讨论。当解放思想遇上宏观调控,我的观点是:在经济界谈论解放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从 投资过热 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作为一个试图从唯心主义合理的思想体系当中寻找破解现实问题方法的唯物主义者,我很清楚解放思想的真正涵义是什么。首先,人类在现实当中的所作所为,都受到思想的左右。其次,思想是对现实加以认识的结果,不断演变的现实需要不断更新的认识,否则,指导行动的思想注定是错误的。第三,假如思想是错误的,行动也注定是错误的。如此说来,解放思想显然是一个对现实再认识的过程,和一个纠正思想错误的过程。遗憾的是,无论是遵循科学进展观,还是遵循实事求是原则,都有充分的理由让我信任,“”用 投资过热 来概括当前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遭遇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认识错误。“”我不想说支持现阶段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的 投资过热 这一认识在理论上其实是工业化国家早在二战前就丢弃的货色,但我注意到,用投资过热来解释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以及为防止经济增长出现过热以至严重通货膨胀而必须对投资加以限制的说法,与上“述 1940”年以后便销声匿迹了 的理论几乎完全一致。然而,作为宏观经济的一个元素,投资是否过度并不是根据投资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来衡量的。与投资共同作为宏观经济元素的还有消费、储蓄以及相应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由此形成的宏观经济基本数量模型是:总供给=总需求。其中的子模型是,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由于储蓄本质上是今日未实现的消费,或打算明天实现的消费,为满足明天因此扩大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是为了保证今日的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达成基本平衡,必须将今日的储蓄转换为今日的投资。由此可以推导出的另一个子模型是:储蓄=投资,或储蓄与投资必相等。由此出发,所谓的过度投资显然应当是指大于储蓄的投资,而投资不 足则是小于储蓄的投资。 投资不足对金融体系的影响首先表现为流动性过剩,其本质是储蓄过剩;其次表现为广义货币供应量对 GDP 的比率持续处在过高的水平。数据显示,2001 年,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对 GDP 的比率是 144%,而 2024 年已提升到 165%。据我了解,美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对 GDP 的比率长期维持在 65%左右的水平。无论从流动性过剩或储蓄过剩的角度看,还是从广义货币供给量过大的角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