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的视角解读我国政府金融控制行为 摘 要:本文认为整个金融控制可以看成是一个政府供给的制度集,这一制度集的作用在于引导和约束金融资源的吸收与配置。诱发金融控制制度需求的因素在于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对制度供给的梳理则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某些制度元素的改变并不能全部改变整个集合,它们仍然在这个集合的框架之内;而整个制度集的变迁,则是一个全面的持续不断的制度变迁过程。 关键词:金融控制;制度集;制度需求;制度供给 一 政府金融控制行为的讨论现状、 “控制”在《现代汉语词典》的一个解释为:使处于自己的占有、管理和影响之下。由此推知,政府的“金融控制”即是政府对金融资源的占有与支配。 按学术界普遍的看法,金融控制即是政府为有效并低成本地集中个人部门储蓄为己所用而对金融体系实行的控制和垄断性质的措施安排,具体包括对国有银行信用垄断和信贷控制及利率控制等。 推动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一直以来很多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却对中国改革渐进方式颇有微词:价格双轨制 财政包干制 拨改贷 债转股……这些偏离主流经济范式的措、、、施及所导致的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 严重的寻租现象 银行高不良资产、、率等问题成为他们诟病的对象和理由。但无论如何,中国经济改革仍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严格根据西方教条推行“休克疗法”的俄罗斯则陷入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泥淖,直至近年普京推行国家大规模介入经济政策及世界能源价格上涨才有所起色。 “中国奇迹”经过不少学者的争论与探讨,现在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中国渐进改革到目前为止的成功是许许多多“次优选择”的叠加的结果,而其中金融控制对中国渐进改革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国家通过由其控制并占垄断地位的国有金融体系,吸收了绝大多数居民储蓄。这种低成本的动员社会资金的方式在居民部门金融剩余不断增长、政府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保证了体制内公有部门的持续产出,支持了一个庞大经济体的渐进转轨。采纳非通胀手段进行大规模金融动员以弥补政府财政赤字,是 20 世纪 80 年代及 90 年代前期中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的主要原因。[1] 金融控制作为一种政府主导性的特别的安排,人们将它定性成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进入“后转轨”时期探讨“新问题”时则鲜有提及。评析当前新一轮金融改革,不少人习惯性地将其看成独立事件并就事论事地加以发挥。实际上,我们用一种演进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它仍然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