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人事行政改革论文 摘要:人事行政,是指人员选拔使用的政策、组织及程序。它的层次较高、范围较广,是一组织人事上全局关系的调整,包括决策、设计、组织、沟通等,属于人事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性质和运筹帷幄的战略意义。人事行政在现代行政管理中的显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日本学者认为,人事问题是“行政的核心”,人事制度是“一切行政的基础”。因为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法令自上而下地、强制性地进行的管理活动。 国家行政人员既有可能利用行政管理的特别的强制性,逃脱社会和人民的监督,高高在上、官僚主义,甚至弄权渎职、以权谋私。所以,必须把国家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中央党政机关干部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队伍的素养如何,能否适应总任务的要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一、我国传统人事行政的弊端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化进展,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形势以及今后的进展趋势,其不足之处已明显地暴露出来。 1、干部职务终身制和干部等级制 干部职务终身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领导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的终身制,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官不能民;二是凡属于国家干部人员都享受干部待遇的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这种制度削弱了广阔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并且不利于优秀领导人才施展才能,也不利于新老领导干部正常地交接更替。这种制度的后果,势必使干部队伍知识化、专业化程度偏低,领导班子老化现象严重。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纳 23 级干部等级制度,每个干部都享有一定的级别,这种级别是只升不降的,除非因犯错误而受降级处分。而且,国家干部的地位和待遇长期以来主要是由行政级别的高低来确定的。这种等级观念已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实际也是一种铁饭碗、大锅饭。其后果是干部职责不清、赏罚不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官僚主义严重。 2、管理对象笼统复杂,管理权限过分集中 建国以来干部人事制度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对党和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统化管理。这种体制同我国建国初期的大规模建设需要以及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是相适应的。由于整个国家干部队伍十分庞大,无论从党的各级干部、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到事业单位的医生、老师、演员、记者、科研人员,还是从企业单位的厂长、经理、工程师,以至各类专业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