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分立式的产权重组与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

分立式的产权重组与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_第1页
1/36
分立式的产权重组与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_第2页
2/36
分立式的产权重组与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_第3页
3/36
分立式的产权重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 容提要:本文从对某些类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实地考察中发现,有效率的企业重组实质上是分立式的产权与其资源重新配置的结果。在描述了两个企业的改制重组案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这种分立式产权重组的理论依据论证了这种重组具有提高企业效率和减少改制成本的必定性。对于中国特有的规模和制度两元变量同时发生作用的转型变化,本文提供了理论探讨的开端,同时也对目前的改制推动具有积极的政策效应。 一、导 言 大中型企业的改制是中国目前面临的最迫切的改革难题。在中小企业中,企业的民营化已经成为主要的改革方向,对于这一点至少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然而,在大中型企业却仍然存在很多争议。究竟如何解决大中型企业的产权与其改制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 人们普遍认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产权的多元化改造,可以避开“道德风险”,促使企业提高经营绩效。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很难看到这类成功改制的企业。问题在于,假如企业仍旧为国家股控股的话,就很难与原有的国有企业有本质的区别。许多国有上市公司是最典型的这种例子,而那些不在公众股的监督之下的非上市公司就更别提了。但是,假如不是由国家控股的话,那么谁能够接管这些具有庞大的国有资产的大中企业?因此,缺少相应的对国有资产的购买力,成为大中企业改制的最重要、最普遍的制约条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企业的规模成为一个根本性的制约产权改制的瓶颈。 实际上,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的边界是由交易成本决定的,当交易在企业进行比在市场进行更有效率时,企业倾向于扩。反之,交易在市场进行比在企业部进行更有效率时,企业则会缩小其边界,更多诉诸于市场交易,而非企业部交易。所以,一旦我们不再把企业规模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畴,而是看成一个可以不断根据企业的进展需要而调整的变量时,规模就不会成为制约企业改制和进展的瓶颈。 然而,通常人们说到重组,似乎总是推祟扩性重组或兼并,似乎只有扩才能导致企业效率的提高,而很少提到另一种完全相反的重组,即从大到小的分立式重组。正是这种理论上的认识误区,才导致了政策上的误区。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我们发现,扩性重组的失败率特别高,相反,分立式重组却具有蓬勃进展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在于后者打破了企业产权改制的瓶颈,通过企业边界的重新选择,通过企业规模的重新调整,突破了原先对其进展和改革的根本性的制约,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分立式的产权重组与企业的一种改制模式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