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工商管理讨论 摘要:初创企业的生存与进展决定了创业成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高校绝大多老师数没有从事过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特别是初创企业。高校设置的课程目标导向不够明确,学生学习针对性较弱。该文主要讨论如何在高等教育课程中融合初创企业生存与进展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一系列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初创企业的成活率。 关键词:创新创业;初创企业;工商管理;融合 国家教育管理部门推出一系列鼓舞、扶植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创业或选择创业这一特别就业形式。[1]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然而由于机制问题,高校的创新创业往往距离实际市场应用很远,企业和社会资源介入高校往往又障碍重重。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打通高校与企业与社会资源之间的屏障,疏通教育知识向商业应用的路径,整合高校、企业、社会资源,促进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氛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体现学校教育理念、展现教学成果的中心枢纽。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人。创业本身就是一项风险巨大的事业,成功率不高,加之高校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社会经验、管理经验,更加容易导致创业失败。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对于学生多以灌输、概念性引导为主,实际体系设计课程融合不足。高校设置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简单的创业指导课程,其中涉及的工商管理类的课程目的或者课程成果多数为撰写创业计划书。往往是为了创业计划书让学生去模仿与复制,学生不知晓创业中企业法人的申请、创办、企业内组织架构的设立、商业模式的设计、营销推广、财务核算等这些基本企业职能是融合在初创企业这个实体内的,彼此关联彼此依赖,并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只能从一个方面或者片面地看待创业计划书,对于企业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比较少。另外企业的创立进展是以一个时间轴为指引,通过各种职能互相作用来推动企业进展,初创企业前期、中期、后期需要的企业管理知识也不同。前期多数要开拓市场需要经济法、营销专业知识,中期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需要跟上,后期主要是企业管理和运营管理专业知识。 1 以初创企业成立和进展为目标融合工商管理多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与原则 基于此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从理念上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哲学[2],聚焦于学生的能力提高和结果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