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如何通过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心理健康;学生 随着大学校园恶性伤人及学生自残事件不断增多,相关讨论人员发现学生心理状况不佳甚至部分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自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走进人们视野并获得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各大高校也对自身开设课程及教育体制进行反思,并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度。体育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教学方式更具开放性,对改善学生心理状况、强化学生心理素养及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国内各大高校已逐步加大体育课程教育力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进展。 一、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 (一)调控学生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人对自身情绪的调控能力可直接反映其心理健康状态,若学生情绪常常出现易急易怒或日常生活态度消极程度较高等其他情绪反常现象,则说明学生情绪调控能力较差或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体育老师可观察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的状态,如表情、行为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相关学者对体育活动进行讨论发现,大部分人自身消极情绪如沮丧、压抑、紧张等非健康情绪均可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得以发泄,从而使人心情愉悦,继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并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进展。 (二)提升认知能力,适应社会活动 高校体育老师通过让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增强学生身体协调性、抒发自身消极情绪,同时还可提升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并增强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其次,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体育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会活动缩影。体育活动在进行时对社会生产、社会生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拟,因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精神状态往往是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精神状态。学生也通过感受体育活动的成功失败,加深自身对成功、失败的理解,从而强化学生心理接受能力,也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合理化 由于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对学生身体素养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体育老师应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运动要求及心理需求。竞技体育具有技术结构较为复杂、对运动员身体素养要求较高等特点。因为大部分学生身体素养较弱,所以学生难以掌握体育运动技术要领,甚至会出现学生受伤等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运动只能望而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