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 摘要: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一种探究,是我国高等教育构建知识传授和价值养成相统一、知识育人和立德树人相统一、知识本位和人格本位相统一的现代课程设想,与回归育人初心、重构育人内涵的通识教育改革具有内在一致性。纵观大学教育观的演进与通识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课程思政理念乃是立足我国本土教育实践进行通识教育改革的中国话语,也是对课程育人价值的中国化诠释。它能促使高校深刻反思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纠正工具理性倾向,使通识教育真正成为使人成“人”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观;价值取向;通识教育;课程育人 “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后者是中国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前者则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全部课程,旨在实施全课程、全方位、全员育人,是新时代高校反思教育意识形态属性与挖掘课程德育功能的一种理念和实践探究。当前,国外高水平大学纷纷致力于通识教育改革,在国内,通识教育也正在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核心目标。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高校在深化课程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入高校各类课程的新举措,同时也正在成为通识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角。 一、国外大学教育观的历史演进与通识教育的价值取向 通识教育,起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随着社会 进 展 和 政 治 文 化 的 流 变 , 其 育 人 内 涵 经 历 了 从 “ 博 雅 ”(liberal)到“通识”(general)的转变。尽管通识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的目标都在不断调整,但育人这一教育的核心目标始终未变,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教育观都蕴含着对“人”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区别仅在于培育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育人。 1.自由教育观与理性价值。对自由教育的推崇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重在引导人们积极思考,指引人们追求精神自由和心灵解放,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亚里士多德从人性论角度,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性、动物性和人性(理性),分别对应体育、德育和智育三种教育,以实现身体、道德和智慧的全面进展,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实现纯粹的理性和思维探究。当时的自由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教育对象是奴隶社会中拥有闲暇的自由人,教育旨在帮助他们在闲暇中“进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同时,它也是一种“博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