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资下广播电视论文 一、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共性思考 从资本的本性来看,也有着进军广播电视媒体的冲动。资本的本性是逐利的,而广播电视媒体恰恰是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领域。电视广告收入是我国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2024 年间,我国电视产业广告投放保持了平稳进展的态势,广告额不断增长。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1990 年,我国电视广告投放总额仅为 5.1亿元,之后逐年增长。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包括 1997 年、2024年、2024 年、2024 年和 2024 年。这些年份的广告投放额分别达到114.1 亿元、231.3 亿元、355.9 亿元、404 亿元和 600.6 亿元,不断突破新的百亿大关,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2024 年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电视业广告收入增速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增长态势。2024 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额超过 126 亿元,比上年增加 17 亿元,增长 15.2%,2024 年增幅为 18.7%,创 17 年来的新高。收入如此可观的产业,受到资本的青睐应该是很自然的事。可见,从产业进展和资本属性的一般规律来看,无论是广播电视媒体还是资本,相互都有着内在的需求,广播电视媒体融资具有客观必要性。那么,为什么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进展如此滞后呢?这就要从广播电视媒体特别属性的个性角度来思考了。 二、广播电视媒体融资的个性思考 我国的新闻媒体都兼具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宣传机构,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了保证舆论安全,要保证“血统”的纯正性,要远离资本;另一方面,又具有企业的属性,要自负盈亏,自筹资金,这又要求其接近资本。这种双重性在广播电视媒体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中国的广播电视媒体从产生到进展,始终带着行政化的烙印。1983 年,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并落实“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决定,即在中央、省、大中城市和县级市开办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保证广播电视传播的覆盖面。在此背景下,各地开始了电视台开办热潮。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国无线电视台已经超过 900 家;到 1995 年全国有线电视台进展到1200 家,其中城市电视台占据了绝大部分。截至 2024 年底,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7.79%和 98.42%。全国共设播出机构 2568 座,包括电台 153 座,电视台 166 座,教育电视台 42 座,广播电视台 2207 座(其中含县级广播电视台 1996 座)。上述播出机构共开办 4199 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 2863 套(不含中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