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几点思考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很大的不同便在于他们入校前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有些甚至对音乐理论知识也一无所知,由于他们起点低,基础薄弱,大多数学生在演唱时常常会出现气息不够用,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等现象。 (二)上课人数过多 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程主要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分为两组,两组分别授课,每组学生大约 20 人左右。由于上课人数过多,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声乐课又是一门技巧性很强的课程,在短短 50 分钟的课堂上,学生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不能充分地理解与消化,老师也很难在一堂只有 50 分钟的课上充分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三)授课形式单一 现行实行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集体授课为主,这种授课形式的弊端便是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由于是集体授课,老师必定以大多数学生为主,就会导致一部分好的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消”。长此以往,悟性较好学习上进的学生的声音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从而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对声乐学习也会失去兴趣。因此,授课形式需多样化,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改革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分组 大多数声乐老师都反映学前教育的声乐课难上,难就难在如何上与如何上好的问题,对于学前教育声乐课分组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如何分组?如何合理分组?成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暂可以把一个班级分为三组,分别是“强化组”、“提高组”与“基础组”。“强化组”主要是针对声音条件较好,有一定歌唱基础的学生。通过强化训练进一步巩固声音技巧,提高声音的灵巧度使他们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声乐作品。“提高组”主要是针对声音条件一般,但是有良好的歌唱音准与乐感的学生所开设的。这一部分学生属于中坚力量,他们在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训练之后,声音会有很大的提高,并且这一部分学生的潜力很大。“基础组”主要是针对音域较窄,气息较弱,音准不是很好的学生。把这一部分学生分为一个组,老师可以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不至于失去对声乐学习的兴趣。由于每个人的声音都存在差异,天生的嗓音条件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嗓音条件很好,可以唱到两个八度,而有的学生连一个八度以内的声乐作品都很难完成。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就需要进行合理的分组,使条件好的学生可以接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使一部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