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工资改革及老师管理 经国务院批准,2024 年 1 月 1 日开始,在全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行绩效工资分配政策,这一制度的实施,是教育领域的又一次重大改革,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关注,对老师的关怀。绩效工资改革对老师队伍的管理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绩效工资改革的背景 一直以来,老师的工资沿用的都是职称工资的模式。 但是近年来,职称的评定越来越严格,尤其是高级职称,符合条件的老师很多,而名额却是有限的,这样就会造成在教龄、学历、能力相当的老师之间,因为职称的问题,收入形成较大的差距,挫伤了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工作的效率,也导致了老师之间因为竞争,同事反目;因为拉拢关系,滋生腐败,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正直和良知。甚至有的老师负气离开本地学校,或者教育部门,造成了老师资源的流逝。 为了遏制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提高老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国家决定调整老师收入分配的依据,逐渐淡化职称工作,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率先实行效率与公平两者兼顾的绩效工资,让收入分配更加合理。 二、绩效工资的构成 根据国务院规定,绩效工资由两部分构成,分为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两部分。各自所占的比重也不相同,其中基础性工资在总体中占了 70%,奖励性工资为 30%,奖励性工资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取酬,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工资的比重重点向一线老师、骨干的老师和做出突出成绩的其他工作人员倾斜。当然各地由于具体情况不同,绩效工资的两种构成比例也不尽相同。 三、绩效工资改革对老师队伍管理的影响 1.有利于老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高 在学校设置绩效工资取酬的分配改革,是推动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的搞活。绩效工资中奖励工资部分,是为引导和鼓舞老师进展而设置的,在这种竞争机制的激励下,能促进广阔老师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技能、积累工作业绩,有利于老师队伍素养的提高。 2.有利于老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绩效工资的改革,为老师均衡进展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教育资源的平衡,关键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平衡,而学校办学质量的均衡关键是老师素养的均衡。绩效工资实行前,由于实行职称工资分配制度,各地的中高级职称名额有限,以至于很多老师因为评定职称无望,再加之城乡之间的工资差额较大等原因,很多老师离开自己学校,甚至负气离开教育行业,这样导致了一部分优秀的教育资源从农村流向了城市,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