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讨论论文 一、要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就是自己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体,不依赖他人,自主地做自己的推断、主张和行动,其中自主性中的“自”既是“自己”,也是“自我”,具有自主的意义。在德育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个人的意志、人格和理想,具有自主选择、自我进展的需要和权利。他们的道德认识的进展、道德情感的提升、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受教育者自主生成、自主构建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弘扬学生的自主性,是时代进展对学校德育观念提出的新要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教育者的启发、引导、指导与受教育者的认知、体验、践行的互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坚持以进展学生素养为本,为进展学生素养服务,为学生的自由和全面进展服务。 在德育实践中,一方面教育者应给学生自主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独立地制造情景、表现自己,让学生体验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道德观念教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学会自主地进行思想道德信息的沟通,相互沟通学习体会,相互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展示自己,认识他人,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感情从中得到升华。 二、要增强学生的体验性 体验性是指每个学生都作为主体直接地、民主地、主动积极地参加一切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真实体验生活,体验到作为道德活动主体的尊严感和幸福感,从而促进其主体性素养的进展。 现代德育强调让学生主动参加德育过程,充分了解德育内容和问题,在既有的社会法律规范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理性思维,独立地做出道德推断和道德选择,自主地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丰富自己的道德情感,培育自己的道德自律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道德源于人类协调社会关系和完善自身的需要,它产生于实践,且只能通过实践产生。学校培育学生的德性也只有通过具有道德意义的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德育本质上就是通过活动造就主体的过程。在德育中,学生对道德法律规范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形成道德能力,仅靠课堂上道德知识的传授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更多的是通过生活中道德活动的实际参加,在一定的道德情境中真切深刻地体验道德情感,进行道德推断,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认同感,将道德法律规范内化于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和道德价值体系中,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养成道德习惯,形成相应的行为方式,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养成。 体验是生命存在的直接形式。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不能进入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