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德教育中多媒体疑问探究 本文 课件设计要在理念上讲究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在制作课件时巧妙设计问题,结合具体知识鼓舞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的问题,然后发动学生一起“会诊”,从课本中寻找“药方”,让大家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课不仅充满乐趣,并且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老师应该注意不要在课件的美观、生动、华美上过多下工夫,最重要的是把握好教学理念。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任何华美但不符合学生求知的身心规律、不科学的课件设计都是不可取的。它只是个漂亮的肥皂泡,破灭后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甚至起到反作用。所以在设计教学软件时,老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提出基本、较高、进展特长等几个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维空间。在计算机或老师的启发下,使每个人在自己的“最近进展区”里得到充分进展,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比如在教学“调节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节课时,有的老师上网搜集有关于情绪调控的视频,下载截取后作为课件的素材。笔者认为还不如老师根据视频内容结合自己学生实际,让学生通过表演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会更喜爱看,而且肯定课下学生会热喧闹闹主动讨论。这样的课既加深学生印象,又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多媒体不能替代板书,更不能取代老师 因为有了多媒体,老师的板书越写越少,板书的任务都留给投影仪大屏幕去展示了。这样做是有一些好处,尤其是对一些板书不是很工整,或者任教班级比较多的老师,确实可以省去很多苦恼,也减轻了老师的身体负担。可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听完课后当堂检测就发现,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的知识点,往往就是一闪而过,滞留时间短,学生还没来得及整理记忆,就过去了。对于某个知识点,老师疏于强调,这会弱化学生的印象。假如在黑板上简单一写,略微一强调,学生的印象就会加深。多媒体的使用绝对不应该成为板书的再现,更不能完全替代板书的作用。同样,老师的组织和引导是任何电子媒体所无法取代的。老师要信任自己的魅力,用细腻的情感抓住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努力搭建好学生通往知识彼岸的桥梁,而不应该让多媒体夺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要注意,多媒体所包含的信息量不是一般传统教学能够比拟的。但从实践经验来看,多媒体使用不当,不但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