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相关资料简介----------------------- -----------------------日期:在祖国广袤的西北上,介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的祁连山脉与高原南缘的走廊北山(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绵亙着一条由东南延向西北的长达千余公里的形似走廊的地带这即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在这条走廊的最西端镶嵌着一块如翡翠般的绿洲,这就是被誉为丝路明珠的敦煌。敦煌虽然面积不大,位置也较偏僻,但格外引人注目: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她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前进基地和西域门户;对于东西方经济文化沟通来说,她是著名的古丝绸路上的咽喉枢纽;对于艺术家与佛教信徒来说,她是令人神往的艺术殿堂和佛门圣地;对于文人学者来说,她又是墨香芬芳的文化宝库 …… 她的历史笼罩着神奇而耀眼的光环,她的名字也随之而熠熠生辉。敦煌,在过去的两千多年中曾为古丝绸路上的国际文化沟通和我们国家、民族的进展建树过不朽的丰碑,今日又由于她保存着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遗迹而驰名于世界。 1900 年,随着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 17 窟)中珍藏的大批古代文书文物的出土,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者的瞩目,敦煌的名字响遍了全球,敦煌学遂应运而生。历经百年的 进 展 , 今 日 敦 煌 学 已 成 为 一 门 地 地 道 道 的 国 际 性 显 学 。国学大师 季羡林 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有一段名言:“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地区,再没有第二个。”诚如其言,位居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为东西交通的喉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文化交汇之地。东汉应劭解释“敦煌”之名:“敦,大也;煌,盛也。”唐人吉甫又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敦煌得名的本身就与丝路交通的开辟息息相关。《汉书 · 西域传》记,出敦煌玉门关往西域有南北两道。时增至三道。《略 · 西戎传》:“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即新增敦煌径通高昌(今吐鲁番)以至龟兹(今库车)以远的新北道。南朝昭注《后汉书 · 郡国志》引《耆旧志》云:敦煌“国当乾位,地列艮虚,水有县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隋代裴矩《西域图记》记赴西域有北、中、南三道,但无论哪一道都“发自敦煌”,“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于敦煌文书《沙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