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讨论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和美育教育的必要途径。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培育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培育人文精神,开发大学生的智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进展。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艺术教育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较快进展,但无法否认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在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设置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1.重视不够,管理不力。不少高校一直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边缘学科,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力,政策支持少,制度无保障。学校艺术教育承担着“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开展艺术实践活动”“大学生艺术社团管理和业务指导”等任务。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对公共艺术教育是表面上重视,行动上不重视;理论上重视,政策上不重视;口头上重视,制度上不重视。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较低,机构不健全,运行不顺畅,处于若有若无、可多可少的状态。甚至部分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管理机构,没有形成相应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整个教学活动处于无序可依的状态[1]。2.因人设课,质量不高。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量少面窄、因人设课的现象,处于自由和随意的不法律规范状态。大部分高校艺术课程受到师资队伍和教学设施的制约,仅仅开设了音乐鉴赏、影视鉴赏、美术鉴赏等少数几门课程。其教学方式主要还停留在课堂讲授阶段。虽然近年来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形式比以往丰富,但由于教学方法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模式,加之部分老师积极性不高,不求甚解,照本宣科,因而缺乏艺术教育所应有的生动和灵活,无法适应现代大学生的审美爱好与情趣。一些学校艺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以活动、讲座代替课程的状况。有些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缺乏顶层设计,随意性大,教学质量不高。各高校开设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采纳全校任意选修课和限选课的形式,因牵涉全校大学生选课,上课时间只好安排在晚上或周末;普遍存在将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运用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的情况。再加上全校大学生选修也给教学常规管理带来影响。3.师资缺乏,热情受挫。对比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中“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老师人数,应占在校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