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承载力讨论管理论文 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讨论,国际上单项讨论的成果较少,大多纳入可持续进展理论中。国内 20 世纪 80 年代施雅风明确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地区和国家社会经济进展中坚持走可持续进展道路已是普遍的共识,作为可持续进展讨论和水资源安全战略讨论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讨论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讨论课题。 一、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因素 1.水资源总量及水质水资源总量是指流域水循环过程中可更新恢复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总量的确定是水资源承载力讨论的基础资料,是决定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水资源承载力讨论中,水量与水质密不可分,两者必须同时考虑。水资源总量的确定包括:变化环境下的水资源总量;跨流域调水所引起的水资源总量的增减;各水利工程建筑物所增加的水资源总量及其控制地域范围与时间范围;丰水期与枯水期水资源总量与水质。 2.生态环境需水生态环境需水是为了维系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基本生存和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或生态建设要求)的最小水资源需求量和基本水质要求。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天然生态保护与人工生态建设所消耗的水量。生态环境需水不但要满足最小水资源量的需要,同时还应满足基本的水质要求。而水体流速与流量,流量与水质又有相互的联系,在生态需水总量计算中需综合考虑。 3.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是指可以直接提取用于工业、农业及生活的水资源量。从水资源可持续进展的角度来说,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是指在一定的用水结构和开发利用深度下可被开发利用的最大水资源阈值,是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的基线。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在数值上不易给定,因为该量一方面要保证不挤占生态环境用水,要从水资源总量中扣除地下水总量、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及蒸发量,另一方面该量与水资源的需求关系及相应的水资源配置、地区生产力水平、生产力进展水平、节水潜力、节水技术、社会消费水平及消费结构等因素相关,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影响了回水量及回水水质,从而对流域河道内水体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使可供使用的水资源量发生变化。 4.水体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浓度在流动过程中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的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自净能力的大小是各种综合因素的结果,如流域生物群落、水体酸碱性、河床岩性与植被、水体污染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