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办高校师德建设途径 【摘要】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高校是否可持续进展,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是高校进展的关键要素。在教育育人的过程中,老师们的重要性不能被高校领导忽视,他们承担着培育社会接班人的任务,是学生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加强师德建设,提高师德素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老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老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师德是学校的灵魂所在,也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重要标志。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既有利于提高老师教学质量,又能提高老师的创新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并构建和谐学术的氛围。 【关键词】教育师德;途径 一、师德的内涵及特点 师德:即老师的职业道德,是老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法律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老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老师职业道德,又称“老师道德”或“师德”。是老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老师行业特别的道德要求。师德包括师德文化、师德品质和师德活动。师德作为道德,它既有一般社会道德特征,也有其他职业道德的特征,如对职业的敬重性等。除了这些共同的特点外,师德还具有自己的特点:对老师职业的特为性,其主要表现在:针对性、特别性以及实适用性;师德体现教书育人要求的一致性;师德内容的全面性;师德功能的多样性。 二、师德建设的意义与重要性 师德不是简单理解为职业道德,与一般意义的职业道德是有区别的。老师的主要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它关系到学生的素养,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社会的未来。高校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的品德素养,对学生是否有爱心、耐心、细心的职业精神;第二,老师的工作态度,给学生是否传递出正能量、它直接决定者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人格的形成。师德建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进展,高校领导和相关人员将此事提到日程上来。 1、只有师德高尚,才能做到爱业,担当好人民老师的角色。忠诚、热爱教育事业是“师德”的灵魂,是成为一名合格老师的最基本职业道德,是做好老师工作的强大动力。老师只有热爱自己所选择的教育事业,才能提高自己从教的积极性、责任感、使命感。只有爱业,才能敬业,才能享受教书育人所带来的乐趣,感受外行人无法感受的幸福感、荣誉感,并形成一种内在动力,促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断进取、奋发拼博。也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扑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