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与人居环境关键技术设计课程作业 1 案例分析 姓 名:卢程 班 级:1334501 学 号:1133450116 提交时间:2024 年 10 月 8 日基于生态示的乡村公共空间修复——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设计一、背景介绍 莲麻村生态雨水花园位于市从化区莲麻村村委会附近,包括村委会前已经硬化的场坝与南侧的空地,基地面积670m2。项目于2024年7—8月开始设计,整体于11月竣工。接手项目时,村委会前场坝空间局促单调。缺少活动与休憩设施;南侧空地原为废弃鱼塘,由于地势低洼,周围多个雨水口汇合于此,造成常年积水加之垃圾倾倒遍地无人清理,成为影响周围环境和村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地块。 莲麻村近年实施雨水工程和管线铺设,但由于沿用建设城市的惯性思路,地面过度硬化,农村区域又缺少人员与时管理维护,每逢雨季,地表径流大面积滞留,无法与时存蓄下渗到周边的自然土壤。在推动现代化市政设施建设同时,设计中忽视必要的生态措施,使自然生态的乡村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依靠排水管道的雨洪管理方式不能完全“代”;由于硬质化造成地表水土流失、局域本底环境改变、本地植物凋零等生态问题。二、项目概述设计以水为切入点。针对场地问题,试图塑造亲切闲逸的邻水活动空间,重拾岭南乡村以水叙事的传统,探究乡村公共活动与生态景观的融合。生态雨水花园设计将雨水对抗变为和谐共生,充分利用地区降雨充沛、气候湿润的特点,形成雨季旱季差异性景观,将环境教育、生态示与景观结合。三、主要特点分析1)通过打破场地边界,将鱼塘与村委会广场连接为一体,破除村委会的行政化印象,提升村委广场的亲和力;增加滨水活动与亲水空间,将原本局促的车行道转弯予以拓展,提高舒适度;植入景观构筑,改变原有视线焦点,将人的活动引入场地,丰富场地的空间形态。 2)运用海绵效应,就地化解矛盾。将雨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即通过简单的挖方和填方,解决低洼地的积水问题。形成了洼地与高岗地相结合的“海绵”系统。将雨水快速排掉,是排水工程的基本目标,这种行为却会导致洪水被聚集和加速,其破坏力被强化、上游的灾害转嫁给下游;硬化工程导致水与生物分离、水与土地分离。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可以建立梯田,减缓山坡下来的地表径流,削减洪峰强度,调节季节性雨水流量;它们的方位.形式、深度都依据地质、地形因素和水流分析而设定。这些梯田状栖息地根据不同的水质和土壤环境种植了乡土植被,减缓了水流,使水中的污染物和营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