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讨论辨析及文化讨论价值 20 世纪 60 年代后,西方电影讨论从传统理论进入现代理论阶段,不再注重电影自身特性分析,转而把电影放置在人类文化背景上去考察。随之,越来越多原先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文学专业的学者进入电影讨论领域,他们给电影讨论带来方法转向,精神分析、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一定程度取代了关于电影作品及其历史语境的分析,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开始呈现于电影讨论中。这种现象同样彰显在西方的中国电影讨论中,晚近以降海外学者喜爱运用意识形态、身份认同等文化理论阅读中国电影,而传统的电影艺术/电影美学讨论则较为冷落。据海外学者张英进介绍,近年来西方学界的中国电影讨论方法主要有历史讨论、产业讨论、类型讨论、心理分析批判、文化讨论等几类,虽然他也提到了美学批判,然而随即补充说,西方的美学批判“更多的时候则跟意识形态问题或主题问题联系在一起”,而且无论是哪一类讨论,西方的中国电影讨论“是朝多学科开放的”[1](P38-49)。张英进进而指出,“西方电影讨论当前的主流是意识形态批判与性别、身份(identity)政治等非电影本体的课题,而不再是美学(艺术审美)”[2](P145)。多学科给电影讨论带来宽阔视野和活跃思维,但同时似乎和电影本体越走越远,因而有人不免产生困惑:如此是否会造成电影本体的失落?电影美学何在? 一、电影本体论何为? 本体论(ontology)的哲学涵义是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它所揭示的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原体。本体论是人类思维透过事物表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对世界深层的本质认识,它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不囿于感知表象而上升为形而上玄想的一种努力,是对事物认知的积极探究。哲学史上出现过不同的本体论,如巴门尼德的存在本体论、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笛卡尔的实体本体论、康德的物自体本体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本体论,这些本体论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世界本原不尽相同的认识。世界的本体是唯一的,但对世界本体的认识即本体论却并不唯一,各种本体论反映了人们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世界始基的理解。从字面意义而言,电影本体是指电影的最初本原,电影本体论就是对电影本质的形而上讨论,但迄今为止关于“电影是什么”,也就是电影本体问题同哲学本体论一样,依旧众说纷纭。不论是蒙太奇本体论还是影像本体论,它们反映的并不是电影的本质,而是电影的剪辑与电影的摄像。国内“电影本体论”一词最初是由巴赞的《摄影影像本体论》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