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结构调整提升效益论文 农区畜牧业“入世”后,在部分畜产品相对过剩、资源约束、市场约束增大、增收难度加大等多重挑战面前,如何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走出困境,提高效益,从而尽快把畜牧业进展成为一个大产业?调整的重点及首要目标是什么?笔者就此谈点个人看法。 1 养殖结构多元化 1.1 稳定生猪数量,提高效益.笔者所在的农区,传统上畜牧业几乎就是一个“猪天下”,生猪产值占牧业产值的 50%以上。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今日,普通肉猪已出、现供大于求,效益低下的局面。这种态势必须改变,应把生猪饲养量稳定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突出狠抓肉猪品改和质量提高,主攻出栏,降低粮耗,追求效益上。 1.2 一突出进展草食牲畜进展草食牲畜,既可挖掘饲草资源,促进节粮,又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生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区应当花大力气进展牛、羊、兔等草食畜禽,积极开展奶牛养殖、高床养羊、集约化养兔,将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 1,3 努力进展小家禽家禽个体小,占地少,耗料低,生长快,效益好。农区应充分利用房前屋后、桑园、果园、水田、塘堰、溪河等,养殖鸡、鸭、鹅等小家禽,积极推广田上养鸭、机械化养鸡,实行规模养殖。 1.4 开发观光型畜牧业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当引进、繁育、养殖珍稀动物,开发观光型畜牧业。 1.5 规模适度在农区,要继续稳定千家万户为主的畜牧业养殖经营方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克服小农意识,扶持养殖大户,搞规模养殖。规模大小应视其生态环境条件、饲料资源、资金来源、人员构成等情况而定,搞适度规模,因为只有最佳规模,才能获得最佳效益。不要拔苗助长垒大户,即使人为垒起来,也是昙花一现、必亏无疑。 2 畜禽品种优质化 近年来,部分大宗畜产品出现的阶段性、结构性、地区性过剩,是低消费水平下的过剩。实现畜牧业生产从数量型、温饱型向质量型、营养型转变的核心是品种优化。 2.1 大力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强化良种意识,瞄准世界动物育种高新技术成果,不断引进国外优良品种,尽快改造、取代低劣品种,进一步推广杂交改良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利用外血良种的增产增收潜力。如我市推广生猪已取得明显效益。 2.2 保护优良地方品种农区不少优良地方畜禽品种,其含金量颇高。在引进外血品种的同时,保护好优良地方品种,加强选育工作,保护其遗传资源。 2.3 法律规范良种公畜配种业务农区种公畜的引进、饲养、配种业务,应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