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学概论本科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畜牧学概论是高等农林院校非动科专业开设的专业通识课,面对的学生群体包括来自动物医学、农林经济管理、动物营养及动药等相关专业。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教材的灵活选择及考评体系的优化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有效地改善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农林高校;畜牧学概论;教学改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作为农业中重要的分支学科———畜牧学,为这些产品的供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技术支撑。畜牧学概论是一门讨论动物生产原理与技术的综合性课程,重点阐述我国畜牧业的进展趋势、动物营养原理与饲料配制、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繁殖育种及畜牧场规划等相关知识[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非动科专业本科生了解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畜牧生产过程中主要环节的生产技能,更好的解决生产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及畜产品品质,为畜牧业的进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该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面对的群体均为非动科专业的学生,学生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差,加上现在教学安排中对理论教学课时数量的不断压缩,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并让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融会贯穿,具有很大困难。因此,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教学目标,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所选教材进行改革,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课程的主导者,实行的往往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提问的问题往往也是对知识点的简单重复,使学生感觉到非常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提不起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加感。因此,应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本着“老师在教学改革中要做课程的设计者、指导者及被咨询者,以学生为主体,实行行为导向教学,调动学生制造能力,使他们不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地探究”这一理念[2],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相互影响,以学生的积极参加与反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制造性思维。 2教学内容及时调整 畜牧学概论课程面对的是非动科专业的学生,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也参差不齐,比如动医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畜牧学概论之前,已经学习过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普通遗传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给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