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金融业务进展论文 一、边缘金融业务迅速进展的原因 从企业融资角度看,边缘金融业务的存在有其客观性和体制性原因。从个人投资角度看,金融市场目前缺少有吸引力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从而为边缘金融业务提供了大量资金来源。此外,国家对存款利率的管制,以及国有商业银行网点特别是县域网点的收缩撤并也推动了边缘金融业务的较快进展。 (一)县域个体、民营等小企业进展迅速,融资缺口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企业进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在县域和基层地区,小企业数量占全社会企业总数 90%以上,产值占 GDP 的比重已由过去不到 1%提高到目前的 1/3。但是,目前小企业贷款在全国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占比不高,距离小企业贷款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虽说经过几年的进展,小企业已经摆脱了进展初期财务管理不正规、信息管理不透明状况,走上了法律规范化轨道,自我约束力不断增强,但这并没有改变有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印象,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大客户集中的取向,使银行越来越脱离了广阔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私人银行,致使小企业融资缺口起来越大,给边缘金融业务进展带来了生存空间。 (二)金融机构对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渠道并不十分通畅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在逐步面对“重点客户、重点项目、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并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不但大大上收了贷款权限,还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了严格准入管理制度,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也存在“抓大放小”的倾向,这使得小企业、小客户贷款难度加大,而且由于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难以具备目前银行规定的贷款条件,很难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担保或抵质押,尽而很难得到银行、信用社的信贷支持,不得不支付高于银行利息从边缘金融业务进行融资。 (三)银行业信息收集过分注重硬件信息,忽视“软信息”在信贷管理中的作用,使不少具有能力和意愿的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 边缘金融业务经营者非常重视借方“软信息”的收集,他们依靠人缘、地缘等关系猎取相关信息,从而有效解决了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软信息”较之标准的企业“硬信息”(财务报表、抵押担保及信用纪录等),对正确决策的作用更大。而目前我国银行往往只注重收集企业的财务报表、抵质押情况等“硬信息”,忽视对借款人的人品、还款意愿等“软信息”的考查,导致不少有还款能力和意愿的借款人被拒之门外。同时,正在进展的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可抵押的财产,且嫌办理有效抵押或担保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贷款审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