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空心病在众多家长将考上名校作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重要目标时,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给家长们“泼了一盆冷水”:北京大学一届新生中,超过 30%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认为学习没有意义;更有 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他们之中,很多人的共同特点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到哪儿去了,也不知道自我在哪里,甚至自我感觉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而过去的 19 年、20 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也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针对这些特点,徐凯文将其归结为一种病——空心病。许凯文关于空心病的介绍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从空心病的群体来看,越是学历高,知识水平高的,得空心病的概率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核心原因:功利性教育。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分数,除此之外的一切都被忽视和放弃,甚至可以被践踏。父母是这种教育体制的重要帮凶,很多家庭把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当作终极目标。在这样一种价值观下,孩子的心理很难健康起来。在长期这样的模式之下,他们的目标中除了好的分数和好的大学,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想要什么。一旦考上了像北京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他们之前树立的人生目标都不存在了,没有了能证明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的分数,他们似乎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在这种情况下,灵魂孤独的在往前跑,却没能填进与之相对应的填充物,同时,灵魂和肉体之间也是脱节的。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如果对于一个每天只是想着自己的三亩二分地的普通老百姓,他们的灵魂和肉体之间却保持了比较好的一致性,所以反而不容易被这个问题所困扰。空心病在优秀群体中如此大范围出现,着实令人痛心,如何预防这种情况出现,应该说是一项非常严峻的工作,需要我们家长和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切实实的重视,并且能够认真反省,并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工作来改变我们身边的大环境及小环境,帮助我们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起来。一、对过程的重视结果很重要,但是过程却更重要,纵观空心病的特点,我们会发现,结果为导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发因素。以结果为导向带来的严重问题有:完美主义倾向(纯粹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谈)、兴趣爱好的缺失(只有结果才重要)、成就感短暂(实现目标之后,会很快追求下一个目标)、功利化情节、浮躁、……,我们会发现这些与空心病特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