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产教融合转型进展讨论 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调整,受到市场开放和全球化潮流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趋于多元化,各类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新兴金融机构冲击着传统老牌机构的业务和市场规模,两者相较的结果是,金融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校来说,适应这种变革,就意味着要培育出一批专业更精、技能更强的应届毕业生。与此同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近几年高校改革的明确趋势。从本质上来看,向应用型高校转移满足了当前用人市场对毕业生的要求,二者之间良性互动,最终目的是培育更符合行业要求的高校人才。 1 产教融合的现有模式 “十三五”计划把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放在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上。《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产业融合,建立产业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育模式,推动应用型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基于这个思路,各个高校探究性的采纳了不同的合作机制,基本可以分成四种模式:产教融合研发、产教融合共建、项目牵引以及人才培育与沟通。[1]产教融合研发模式是应用较广的一种产教融合模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校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帮助企业在产品或者服务等方面增加创新性。简而言之就是由企业提出技术需求并给予资金扶持,由高校负责研发,承担技术更新或者提供技术支持。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主观能动性,针对性强,且成果易于评估。另一种比较主流的模式是产教融合共建模式。该模式一般采纳校企共建人才培育基地的方式推行,基地建成后既可以开展专项科研也可以作为在校生的教学平台。由于该模式涉及到校企双方多种资源的合作共享,基地的建立也往往是依托于高校重点学科或者重点实验室的背景,较之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融融合共建模式更加复杂化和系统化。第三种是项目牵引模式。在这种模式中,高校老师希望通过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大型课题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并且在实际调研中和产业接轨。但是由于受到资源限制,有时候高校独自难以承担国家或者省级大型课题,也可采纳与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参加地方的项目共建。通过项目牵引这种模式,高校可以利用大型项目平台搭建起产教融合公共实践基地,学校和参加老师都将收益良多。第四种是人才培育与沟通模式。较之前三种产教融合模式,人才培育与沟通模式偏重于高校和企业的互动沟通,如老师、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践,企业派高管到高校授课。该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