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程教学讨论 一、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自下而上”的推动力,形成改革的源泉。学生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主体,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已是九零后、零零后的天下,他们对于知识学习的要求已经完全不同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和改革开放之时。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媒体对年轻人的影响更为严重,他们对于体育课的关注已经由本质向表象转化,他们不在关怀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方式而是关注于不累、好玩、顺利毕业为主。学生学习目标的转化,注定了教学过程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革新。学生的兴趣爱好是推动该项目进展的源泉。(二)“自上而下”的推动力,是改革的保障。自 1978 年,改革开放的实施,体育教学的改革一直在探究的路上,高校教育的改革一直随着教学对象的转变而逐步在实行。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一直在路上。2024 年教育部印发教体艺〔2024〕4 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该《标准》对学生参加体育的形式、学时,学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数量、形式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要求“每节体育课须保证一定的运动强度,其中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不得少于 30%;要将反映学生心肺功能的素养锻炼项目作为考试内容,考试分数的权重不得少于 30%。”因此,高校纷纷开始将田径项目作为基础普修内容。田径项目作为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在高校的开展史是伴随高校体育的进展史,虽然在选项之初,给予田径课程的开设带来了极大的危机,但随着政策的出台,田径内容再次被高校体育重视。 二、基于 ARCS 模型田径课程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凯勒从知觉唤起、激发探究、多样性三个维度介绍了“注意力”的内涵。知觉形成的过程与个体的经验、生理因素、环境都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知觉唤起的过程中,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环境,采纳相应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采纳录像、视频等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田径场、室内场馆张贴田径名人的照片、格言等,在学校的活动广场播放田径竞赛的视频等,重视学生田径知识的灌输,学校田径运动氛围的营造;将趣味田径引入课堂,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建立相关性。相关性主要是指田径课程的学习与学生其他方面的相关关系得到充分的挖掘,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跟学生密切关怀的事情想联系,比如说交友、玩电脑、毕业目标、将来工作的计划等方面进行联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学习该项内容的必要性。田径项目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