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住区设计简述 一、高校老师行为模式 (1)独立性。一个完整的人应包括社会性层面和家庭层面两部分。作为社会性的人主要包括工作、社交等方面,而生活层面则主要是自己家庭关系的处理以及自我的面对。根据笔者的随机调查,80%以上的高校老师认同居家空间应当“幽静”“安全”“放松”“独立”等。也就是说,绝大部分高校老师也希望生活空间能拥有相对的独立性。这也是出于人自身的自我保护心理以及对空间的需求。对于高校老师来说,则是体现在希望自己能够在休息时有一个相对宁静、不受干扰的环境,在喧闹的校园中找到一块放松身心的地方。因此在高校老师住区设计上应充分体现住区环境的相对独立与私密性。(2)联系性。前面说到,高校老师大部分时间在家工作,又由于高校老师从事的是高强度脑力劳动,工作需要相对的宁静与免打扰空间,因而其居家工作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为高校老师进行住宅设计需要考虑其生活与工作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但是仍然有在学校从事教学以及相关活动的时间。换句话说,这才是他们的核心工作时间,在家的工作是为学校工作服务,为教学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因而高校老师的居住环境不应该与校园整体完全割裂开来,也应当与高校教学区有所联系。如有部分老师需要在不上课的时间带学生做科研、做实验,尤其是一些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大部分时间是在家或在实验室教授学生的,那么他们需要较方便的交通条件与统一的环境。因此在环境规划与空间设计上都应考虑到其工作的便利性。 二、高校老师住区环境与配套设施要求 (1)绿化率要高,但千篇一律的大面积的草坪并不可取。在山水园林的氛围中较快地恢复体力和脑力。另外,社区是大家相互接触、相互亲近的一个大舞台,良好的室外环境可以使在学校很难见面的老师有沟通和沟通的地点,增加了解,加快和谐社区和谐社会的建设。(2)体育设施应齐全。根据调查显示,高校老师长期伏案工作,出于对自己身体的考虑,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较高。有85.5%的老师认为常常性地进行体育锻炼非常必要,并同意参加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所以在小区的规划中,应有丰富的运动设施,当然包括户外健身器材,活动场地等。如有条件,应配套综合的场馆。高校老师的生活规律往往跟课程安排相一致,大部分老师的自由时间是交错的,这就可以避开在其他小区内体育场馆平常利用率不高而休息日又显不足的问题。综合老师的运动时间和兴趣,从经济效益上说是可以得到保障的。(3)高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