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老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摘要:高校老师自我效能感是老师对自己所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活动能力的推断与预期,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以及老师工作满意度。文章以高校老师的自我效能感为切入点,针对自我效能感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展开讨论,探讨影响老师自我效能感的主观因素,并提出有效提高老师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高校老师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 Bandura 在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首次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1],该理论明确指出个体对自身能够完成某项工作行为是具有一定的自信程度,而这种自信程度就是自我效能感的含义,简言之,个体人员对自我是否能完成该项工作给出一个判定和预期成果。Bandura 在随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体系框架。近年来,自我效能感的相关讨论呈现向多个领域拓展的迹象,并呈现为日趋细化的趋势。针对高校老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讨论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这是因为高校老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工作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一些社会服务等工作,在高等人才培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探究高校老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2],尤其是主观因素对于分析如何提升老师的工作能动性,如何提高老师工作满意度都有着直接关系,进而促进老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一切讨论的目的就是为高校教育科研质量提供更加有力保障。 一、老师自我效能感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我是否能够成功完成某一特定行为的自信程度[3]。自我效能感的讨论涉及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医疗领域和商业职场等。在教育领域的讨论中,自我效能感指的是老师对自己将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活动能否完美完成的推断和预期,是对自我工作能力的一种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并且直接影响到老师工作满意度。高校老师中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老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困难较大的教学事件,在科研工作中忍受更大的科研压力下,自身会持续保持较低满意度的工作状态。相反,自我效能感较高的老师,面对教学和科研上的工作任务和压力,都能保持平和心态应对解决。自我效能感讨论人员认为,老师的自我效能感假如单纯考虑个人能力因素是不全面的,更应该考虑个人的主观意愿,用“同意做而不是会做(intermsofcandoratherthanwilldo)”来表述更为准确[4]。因此,在衡量老师自我效能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