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缺乏与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对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进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地方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较为复杂,从客观方面看,有经济结构矛盾、地域进展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供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错位等;从主观方面看,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就业期望值、择业心理等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假如不首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的。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从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入手,通过提升大学生的内在思想道德品质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制造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理想,提高就业心理素养,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率和整体就业质量的提高[1]。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表现(一)就业依赖心理强地方院校学生主要来自于当地农村,受到生活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和老师往往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素养的培育,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主动沟通。由于地方院校正处于建设进展中,校园文化氛围有待提高,学生社团活动单一,主动性和创新性不强,大多数同学的综合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在毕业求职时,突出表现为:缺乏求职技巧,求职方式不够有效;缺乏就业相关知识和经验、就业政策了解甚少、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主动搜集招聘信息,一味依赖学校,依赖老师,依赖家长;在招聘市场上,主动和用人单位沟通、表现自己的能力有限。 (二)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盲目性地方院校较之老牌本科院校,其管理干部与师资队伍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在对地方院校毕业生抽样调查中,我们发现 80%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不少学生试图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来提高自己的实力,为了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机会,纷纷加入各种考证过级的热潮中。培训考证范围从外语、计算机扩展至物流、导游、文秘、汽驾等方向。这种做法毋庸置疑,但是相当多的大学生在选择培训科目时盲目跟风,既浪费金钱又不能学以致用。在毕业时,既没有专业优势,又没有一技之长。所以,大学生应当在基本确定从业方向后,再有目的地去“充电”。 (三)就业期望值高 来自当地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渴望摆脱农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对个人职业的进展抱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