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特征论文 摘要:当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性,当务之急是把握枕业市场特征,拓展就业工作途径。政府、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应该共同致力于优化市场环境,如建立就业信息网、调整课程和专业设里、强化就业指导、法律规范用人机制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市场特征就业市场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已引人市场机制,新的就业机制已逐步为社会和毕业生所接受。但随着高等学校学生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市场竟争的加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所以,当务之急是把握就业市场特征,拓展就业工作途径。 一、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特征 自主择业政策的施行,改变了计划体制下传统的就业模式,推动了学生就业进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自主选择的市场化阶段。从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方式到初步建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分配呈现出以下四个进展变化特征: (一)政府:从制定计划到提供服务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毕业分配,政府在高校学生就业中发挥的职能是:制定计划,决定学生工作单位的地区分布与行业分配。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政府的职能是:以政策为主导,提出毕业生就业的方向性意见,引导毕业生朝政府指导的方向流动。进人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阶段,政府的基本职能转人就业服务阶段,如政府专门为毕业生建立人事代理制度,破除了毕业生和单位的人身依附关系,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都可以通过人事代理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得到解决。人事代理制度给予毕业生充分择业的自由,使毕业生实现自身价值时没有后顾之优,从而使毕业生就业的范围更广、机会更多、方式更灵活。 (二)高校:从分配管理到提供指导 统包统分的毕业分配阶段,高校的职能是:进行分配管理。学生的去向全由学校的学生主管领导或辅导员决定。自主择业的就业市场化阶段,毕业生就业基本上是以学校为中介推举就业,学校的任务是进行就业指导,因为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间性强,群体性强,加上他们年轻、缺少经验等,这就要求学校做大量教育和指导工作,以学校为中介推举就业,学校既可以把用人单位可靠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又可以把学生的综合表现情况提供给用人单位,供需双方都可从容地双向选择。 (三)学生:从被动分配到自主选择 在计划分配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只是等待分配,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自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政府建立与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大学生择业观以及择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