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探讨 摘要:本文在剖析了绩效审计“3E”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平衡计分卡模型,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流程、创新与学习四个维度分析了高校绩效审计的评价指标,为高校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绩效审计;平衡计分卡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进展,财务审计已无法完全解决经济主体内部的矛盾,绩效审计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我国的绩效审计开始蓬勃进展。随着《审计署 2024 至2024 年审计工作进展规划》的颁布,国家重点强调要全面推动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进展方式,并指出至 2024 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应开展绩效审计。2024 年,审计署颁布的《“十三五”国家审计工作进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教科文卫等领域审计。对于教育领域的重点资金和项目,应当重点监督检查,及时反映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提供教育的公务服务能力。高校作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应作为重点讨论对象,以促进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益、提升高校的内部管理水平。笔者认为,高校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应当紧紧围绕“3E”理论的核心思想,并结合平衡计分卡的理念加以应用。 一、3E 理论在高校绩效审计中的体现 学术界关于绩效审计的定义都围绕着“3E”展开,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效率性是指在适当关注质量的前提下,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产出使用最少的投入;效果性是指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一)高校绩效审计的经济性。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证目标活动的质量,对于高校而言,一切资源消耗的降低应当在保证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一些高校为了节约运行成本,放弃对教学设施的投入和更新,看似从经济的角度出发,实则违反了经济性原则。同样,稳定且高水平的老师才能够保证一定的教学质量,对于人才的投入也不应过于克扣。部分民办高校的自有老师人数有限,大量采纳外聘老师,虽然能够很好地节约成本,但师资力量的稳定性则会存在极大的风险。(二)高校绩效审计的效率性。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公益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投入的是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产出的是社会人才和科研成果,绩效审计效率性的关键就在于是否以较少的设施和师资实现最好的社会效应。当然,高校的社会效应产出也不应局限在人才培育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