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探究思考 摘要:结合“新工科”概念,高校根据人才培育的新目标、规律与特点进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动。本文着重介绍了“新工科”的基本内涵,阐述了高校通识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逻辑关系,分析了高校通识教育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分别在意识层面、理论层面与操作层面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通识教育;改革 2024 年 4 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简称《计划》),要求推动“新工科”建设,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育新模式[1]。显然,“新工科”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强调工程教育与人文素养提升的融合与互补,以更好地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全面进展人才。基于此,高校面对“新工科”理念,根据人才培育的新目标、规律与特点进行的教育改革亟待推动。众所周知,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育模式,以培育通才为指向,其目标是培育“健全之人”,是“健全人格教育”,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2]。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可以养成融会贯穿的学习思维和思考方式,形成面广、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以及科学、合理的能力结构,进展全面的人格素养与宽阔的知识视野[3,4]。因此,高校应该抓住“新工科”建设的契机,注重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发挥通识教育在学生能力提升、视野拓展和素养培育的作用和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新工科”对高校人才培育的要求。 一“新工科”基本内涵 自“新工科”(EmergingEngineeringEducation,3E)概念 2024 年提出以来,教育部先后召开了“复旦共识”和“天大行动”研讨会,并于 2024 年 6 月在北京召开“新工科”讨论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形成“北京指南”[5],这标志着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工科”,“工科”是本质,“新”是取向,要把握好这个“新”字,但又不能脱离“工科”,可以理解为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交叉与交融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新范式等综合概念,其具体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6-8],如图 1 所示: 二高校通识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逻辑关系 第一,通识教育是拓展“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新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