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_第1页
1/13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_第2页
2/13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_第3页
3/13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 摘要: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培育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幸福课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21 世纪,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幸福课)运动日益声势浩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要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践经验,但更应该直面困难,在高校建立一套中国本土化的幸福课,以期达到估计效果。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幸福课;困境;本土化 1 引言 通识教育有着古老的过去、年轻的现在和无限的未来。说它漫长,是因为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很长,讨论文献也多如牛毛;说它年轻,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它才开始出现在我国大陆学者视野中,并且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引用和实践;说它无限,是因为通识教育的进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识教育”最初是由英语的“general-education”翻译而来,该概念经历了不断进展和演变。因为它的理念与某一时间段的“大规模计划经济建设”目标相违反,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学者的批判,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中国融入世界,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通识教育逐渐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育模式不同,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穿,希望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育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从“专才”变“博才”。正是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优点,所以众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假如要取得良好的通识教育效果,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幸福课作为必修课中的其中一门,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八大之后,我国在政治上的主题从“和谐”社会过渡到“幸福”社会。“幸福”这一概念已经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幸福”已成共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承担着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感的责任。[1] 2 幸福课的讨论背景 幸福课,又称为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三个使命:第一,治疗心理疾病;第二,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第三,发现并培育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当国外一些学者检索 1887~2000 年以来所有有关怀理学文献上的讨论主题后,所有人惊呆了:关于焦虑的文章有 57800 篇,关于抑郁的有 70856 ...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