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预算分配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美国高校预算分配改革进程中所采纳的主要预算分配方法,对诸如增量预算法、规划项目预算法、数量模型法、零基预算法、绩效预算法和责任中心预算法等产生的背景及其优缺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这些方法对我国高校建立合理的校内预算分配模式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预算;资源;分配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高校的快速扩张,高等教育成本持续攀升,高校支出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是否实行有效的预算分配方法以合理、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美国作为一个教育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其高校校内预算管理方法历经长期演变,不断革新,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讨论美国高校的预算分配方法演变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各种预算方法的本质属性,为促进我国高校预算管理水平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一、美国高校校内预算分配方法的沿革 高校预算受到人们的关注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事情Massy(1990)认为,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是美国高等教育进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进展相对稳定,高校结构相对简单,高校的招生人数有显著的增加,并且能够获得政府稳定和持续不断的资金支持,人们关注于入学人数的增加和质量的维持,很少去关注和强调成本控制。因此,高校在分配资源时所采纳的预算分配方法是增量预算法(IncrementalBudgeting)和公式法(FormulaBudgeting)。 增量预算法是预算分配中最简单、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广泛应用于采纳集权式管理的高校组织。其基本做法是以上一年度的各种费用和项目的实际开支数为基础,根据下一年度财政收入以及支出因素的变化,确定下一年度应增加或减少的费用数额。该类预算编制方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节约时间和成本,容易理解和被政府、立法人员接受。但其主要缺点是过分受基期预算的束缚,不是实事求是、精打细算、量力而行的,其结果往往会造成极大的浪费(Dickmeyer,1994)。另外,增量预算只能提供上一年度预算执行结果很少的信息,不能反映出预算是否促进了学校目标的实现,可以说,增量预算法更关注的是投入而不是产出。 公式预算法是一种运用数学公式进行预算分配的技术(Millard,1979),被广泛应用于集权管理的州立大学。公式预算法往往将学生人数、课时数、毕业成绩情况等指标给予一定权重以作为分配资金的依据(Pickens,1982)。公式预算法为预算分配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是一种较公平的分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