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一、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财务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基建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1.投资风险 高校基建项目由于受到学校进展规划、财政状况、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主观决策存在失误的可能性,导致基建项目反而拖累了高校自身的进展。高校基建作为公益性的教育事业工作之一,社会效益是其主要目标。国家对高校的硬件条件,例如生均面积等指标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高校基建的收益评价应当以是否为科研教育、后勤服务提供硬件保障、是否促进了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等为软性标准。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基建项目的投资收益指标,侧重于经济效益,而忽视公益效益,没有设置量化的公益指标,导致很多项目存在重复建设等不经济的现象。 2.预算风险 目前我国高校基建投资项目在立案阶段中,工程部门提供的资金预算,多为参照自身工作经验而提供的估算数,而在估算书的编制工作中,高校财务部门极少参加。高校领导根据这个估算数作为筹集资金额的依据,当估算数往往低于实际资金需求量,这对日后的筹资工作带来了难题。基建项目立项后,在工程概算阶段,高校聘请的建筑设计单位为了自身利益,主观刻意抬高设计概算,而高校对此却没有相应的限制与复审,这导致项目工程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不切合实际。还有一些高校为了使基建项目获批,或处于降低税费考虑,概算编制尽可能地压缩,等项目审批通过,就把基建项目摊子铺大。另外有些高校审批部门在批复概算时,做不到正确核实项目成本,盲目削减概算,结果在后续建设中发现资金满足不了项目需要,概算缺口较大。施工预算专业技术性较强,一般都是由高校基建部门负责编制施工预算,在编制过程中财务部门基本没有参加编制,内部审计部门是否介入并没有硬性制度的规定,而是由高校领导主观拍板决定,使得施工预算编制缺乏制约。审批部门对施工预算的审核也不够严格,最后往往导致实际施工决算数额要超过施工预算金额。 3.负债风险 对扩招所带来的扩建校区、教学基础设施等建设需求,高校一般通过银行信贷的形式获得基建所需的资金,但对承担债务的责任意识不强,对各种债务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财务规划。贷款前,大多数高校并未对未来的资金流运转情况进行认真的计算,对归还贷款的资金保障也未认真考虑,使得贷款规模过大,超出高校承受能力,加上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在还贷高峰到来时,高校将面对巨大的财务风险。据有关统计,至 2024 年,全国共有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