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分析 一、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的目标为高职课程建设指明了方向,而课程作为人才培育的关键,始于目标、终于目标,是高职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高职人才培育目标是培育适应社会进展、市场需求、自身全面进展的高素养、高技能人才。高职公共美术作为素养教育课程对人的全面进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专业基础课又有其自身优势;作为通识课程和人文课程的载体对职业关键能力的培育具有绝对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公共美术课程目标与高职人才培育目标方向是一致的,是实现高职培育目标的不可忽视的载体。市场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近年来,市场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高素养、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在社会上有更好的进展。职业素养本位体现出的综合性、全面性切合社会、市场进展的实际,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二)高职公共美术课程改革是课程进展的必定选择。近年来,高职毕业生就业难,而社会高技术、高素养人才紧缺,这一矛盾让高职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高职院校培育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为高职生存和进展带来危机。高职无特色,学生无就业资本,人们对高职的偏见加剧,对高职教育更是失去信心。高职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从高职培育的目标出发,导致所学内容与目标和市场脱节。因此必须加强高职课程改课,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良性进展。由此可见,公共美术作为高职教育的课程,要为高职实现综合型高素养人才培育计划出一份力,只有从具有整体性结构特征的职业素养出发,深化教学改革,确立职业素养本位的课程观,并以此为指导设计科学、可行的课程规划,才能体现公共美术课的课程价值。陈向平以为,要以培育“健全的人”为目标,以技术运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结构和培育方案,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主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来构建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二、高职公共美术教学改革的原则 泰勒的某学生在 1945《普通课程设计技术》一书中,论述了社会讨论课程设计应考虑的三个方面:(1)社会讨论;(2)人的讨论;(3)课程内容的讨论。杜威更是在其《儿童与课程》这本书中阐述了教育进行中的三个基础性要素:学生、社会、教材。杜威把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联系在一起。他强调三要素的有机融合,告诫人们不能因坚持一种要素而牺牲其他要素。对前人优秀经验的学习基础上,为本讨论指明了方向。(一)以人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