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设计分层作业的一点尝试和反思平梁中学刘敏作业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平台,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课后写作业成了学生每天必做的功课,可是我们老师都知道,学生在写作业时往往怨声载道,应付了事,几乎每天每个班都有不完成作业的学生,检查作业成了小组长和任课老师头疼的事情反思我们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发现我们的作业形式、内容比较单一。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以及基础训练、配套练习册等的同步练习,作业陷入整齐划一的模式。同时作业的内容长期不变、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毫无新鲜感,也没有挑战性,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并且有时我们的作业量过大。在现实的教学中,作业似乎已经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每天必须要布置一些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而学生不管掌握与否,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必须完成,从而造成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必须进行重复性、无效的作业,从而浪费大部分时间,相应地就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综合性更强、探索性更强、更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业,就更没有时间去完成自己感兴趣的做而已而另一部分学生则由于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其他因素,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从而造成学生都感觉作业量过大。由于学生不喜欢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学生完成的的作业往往效果很差,根本起不到作业应发挥的“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收获成功”的效果。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实验中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从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因此,为了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优等生“吃的好”、中等生“吃的饱”、学困生“吃的了”,我在分层布置作业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记得第一次尝试着创新作业是在我在上完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春》一课后,为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我就设计了如下作业:1、将本课《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对你来说比较陌生或者难写的再写两遍。(基础题)2、摘录 1-2 处你认为描写生动、优美的句子或...